目前位置: 首頁 » 公告中心
<自由時報>〈銀行家觀點〉好想贏韓國!把握台灣經貿盛況 一舉彎道超車
 [列印]添加時間:2022-02-08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瀏覽次數:0
 

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各有不同,其中最常被拿來比較的就是台灣與韓國。(示意圖,法新社)

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各有不同,其中最常被拿來比較的就是台灣與韓國。從運動比賽、經濟成長率、出口數據、人均所得等時常相互較勁,IMF及經濟學家均預測,台灣人均GDP將要有機會超越韓國!

IMF預估台灣2021年人均GDP將達3.27萬美元,與南韓人均GDP3.49萬美元似乎僅差一步,這種好想贏韓國的心情,應是每個台灣人都不陌生的。台灣和南韓最喜歡比拚,從運動比賽、經濟成長率、出口數據、人均所得都可一一檢視,其實韓國不僅鄰近台灣,且是一個很好的競爭對手,長期較勁也促使台灣更強了,贏韓國已經不遠!

從贏到輸 產生好想贏韓國的焦慮

1960年至1990年,當時,亞洲有4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,包括台灣、韓國、香港、新加坡,而美國《財星》雜誌首度以亞洲「四小龍」的稱號,比喻這4個有特色且經濟快速成長的地方,宣告太平洋世紀的來臨。此後,在世人的注視下,四小龍的每個腳步,發展似乎有所不同。而其中一直與台灣競爭十分激烈的韓國,兩國的政策如何影響經濟發展,值得研究。

0年前,當時韓國為了與中國建交,迅速與台灣斷交,那時候台灣的人均所得為2,675美元,遙遙領先韓國國民人均所得1,993美元,台灣也曾經領先。2003年後,韓國人均GDP一路飆漲,從那時候至今,韓國都是贏台灣的,這也讓台灣人的心中產生了「好想贏韓國」的焦慮。

韓國打擊台灣產業搶贏優勢

若是看韓國的歷史,韓國是一個擁有剛烈自尊的民族,為達目的總是不擇手段,甚至傾全國之力去做,印象中2008年金融海嘯時,韓國放手讓韓元大幅貶值,一舉打擊台灣兩兆雙星產業中的面板雙虎,讓韓國面板產業一度稱霸。就是為了衝刺出口,利用匯率來達成想要的目的。

但匯率貶值也是一種兩面刃,這對進口商品與民生產業都有不少傷害,星巴克咖啡一杯可能售價高達200元新台幣,比日本、法國都來得貴,可說在韓國生活大不易。

而南韓政府也為了稱霸世界,動用國家的力量培植了不少超級大企業,耳熟能詳的如三星、LG等,光是為了要讓三星與台積電比拚,韓國也宣布將挹注1兆韓元(約267億元新台幣),擺出「國家隊」的陣勢,支持業界的邏輯晶片研發工作,培養相關領域人才。三星在記憶體業務占據全球市場6成以上,但在邏輯晶片與晶圓代工競技場上遠遠落後台積電,摩拳擦掌的企圖心不難想見。

2013年台積電還曾面臨三星「滅台計畫」,創辦人張忠謀在受訪時稱三星是「可畏的對手」,三星技術上不斷追趕台積電腳步,但產能與良率仍有一段差距,然而以三星的財力、企圖心、技術實力以及南韓政府的全力支持,它仍是台積電可觀、可敬的對手。

產業走出自己的路很重要,現在台幣很強勢,但卻不影響台積電的發展,就以晶圓代工市場為例,台積電已拿下龍頭地位,市占率約56%,三星則為17%,三星想要逼近,特別趁全球晶片短缺的東風,祭出不少措施以求在未來幾年有更好的發展,但台積電也絲毫不放鬆,在投資規模、技術先進性、良率等全力投入,在此競爭態勢下,雙方都將持續精進。

親中曾讓韓國嘗到不少甜頭 但後座力不小

其實韓國在2010年至2020年這10年間衝高人均GDP還有一個重要法寶,觀察2010年後,韓國對中國出口比重上升至25.1%,之後節節上升,韓國對中國主要出口項目為手機、汽車零件、半導體等。而當時零組件出口增加之主要原因,是因為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,隨美國等先進國家景氣復甦,中國對先進國家完成品出口增加,因此韓國對中國零件出口也跟著大成長,當時韓國也因此嘗到不少甜頭。

而後幾年,韓國對中進口依存度一直在上升,特別在電池、半導體、重要金屬材料、藥品等全球四大主要產業領域,韓國對中進口依存度均處於第一位,主要是在半導體領域,進口依存度高達39.5%,約為日本和美國的2.2至6.3倍。據悉,韓國半導體領域對中進口依存度高的原因在於三星電子、SK海力士等韓國企業在中國當地工廠生產的半導體多為半成品,生產完成後,由中國運至韓國再進行後續加工,因此半導體領域呈現對中依存度較高的現象。

依存度過高也會有後座力,2021年韓國就遭遇中國採取化肥出口管制措施,正面衝擊韓國,車用尿素溶液緊缺導致物流幾近癱瘓的事件,此次事件為政府針對全球供應鏈的危機意識敲響警鐘,如實暴露了韓國過度依賴自中進口原材料的問題。韓國貿易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,2021年前9月,韓國進口品目1.2586萬項中,依靠從特定國家進口的品目為3,941項,其中從中國進口的占比高達80%。這意味著類似尿素荒的事件隨時可能重演。

韓國大選前夕顯示依中政策必須調整

《朝鮮日報》就特別報導中提到,台灣先於全世界中斷與中國運輸往來,成功阻止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入境,但韓國卻以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及經濟衝擊為由,至今未採取全面措施。報導批評,文在寅2017年底訪中的4天3夜行程中,僅與北京進行2次餐敘,彷彿尊中國為「上國」,如今換來的是中國仍持續因韓國部署美國反飛彈「終端高空防衛系統」(薩德)而對韓國採取報復措施。報導最後強調,若文在寅政府仍懷有中國夢,繼續看中國臉色行事,「不只是經濟惡化,與台灣的差距擴大,更會加快國運衰退」。

而這樣的狀況也延燒至2022年韓國總統大選,其中兩大黨的候選人都對中國問題有不少政見,其中韓國前檢察總長尹錫悅,他身為最大在野黨「國民力量」的總統候選人,多次強調「美韓聯盟」的重要性,希望加入「四方安全對話」。尹錫悅還說,南韓大部份民眾、青年討厭中國人,凸顯出民眾對文在寅外交政策的不滿。甚至有民眾在政見發表會提問,表示南韓出口量的25%流向中國,恐怕引發貿易依存度特別偏向某特定國家的疑慮;對此尹錫悅補充表示,「過去並非如此,其實中國人、特別是大部份的中國青年也非常討厭韓國,先前的新聞報導中可以看到此現象。」

尹錫悅說,「當南韓、美國、日本維持穩定的合作關係來共同應付中國時,彼此之間都有好感,在各種事業與文化領域合作上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果。然而自從(文在寅)政府上任以後,其政策上特別偏袒中國,雖表面上解釋是扮演仲裁美中兩國之間的角色,但是最後卻以惡劣的關係(應指韓美兩國)告終。」而從數字上來看,韓國2021年經濟成長率約是4%,低於台灣的6.09%,顯示美中貿易戰加劇情勢下,韓國總統候選人必須得拿出更好的對策來面對艱困的經濟問題。

韓國的前車之鑑將帶給台灣刺激 促使台灣積極向前

若台灣自己審視多年來的變化,在1988年時經濟下滑成為四小龍之末,落後韓國4.6%,在80年代創下兩國最大差距,當時台灣剛解嚴,日益多元劇烈的各種衝突對立,模糊了國家長程發展目標,不僅如此,1993年後台商大規模西進,更種下了落後局面的種子。

企業資金大舉西進導致的產業空洞化問題,對台灣造成的傷害逐漸浮現;另一方面,中國在加入WTO(世界貿易組織)後,經濟實力更為堅強,陸企也開始崛起。學者分析,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後,廠商山寨能力高,加上中國政府的刻意扶植,陸企爬升速度快,之後在中國的台企有感於環境的變動,特別是美中貿易戰發生後,逐漸將產業移轉回台灣或者分散至東南亞。

其實過度親中的韓國就已經帶給台灣前車之鑑,特別是因為遭逢美中貿易戰後,布局在中國過多的供應鏈反而拖累了韓國,2019年有一個關鍵數字值得探討,那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約2.71%,而韓國經濟成長率為2%,台灣居然重回亞洲四小龍之冠,這讓外國媒體都刮目相看。對於台灣的經濟轉變,總統蔡英文特別在國慶演講上表示,台灣經濟表現再度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,而且吸引全世界的目光,這證明台灣有能力創造更有韌性、更自主的經濟發展模式。那一年台商回流的投資金額上看8,000億元新台幣,這是台灣能再起的重要關鍵因素。

然而凡事都要提早做準備,總統蔡英文於2016年5月就職後就推動台商回流政策,鼓勵在中國的台商返台投資,投資金額逐年增加。總統蔡英文表示,政府協助台商回流,並加速產業轉型,翻轉了過去30年,因為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所造成的經濟成長緩慢、資金和人才外流的問題。

她提到,台灣走出一條不再依賴單一市場的新經濟路線,這是台灣經濟能夠立足世界、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關鍵,「世界的大門已經為我們打開,我們要堅定走下去,讓台灣經濟在下一個30年,繼續發光發熱。」

而及早種下的種子果然順利開花結果,2021年台灣全年出口4,464.5億美元,比2020年的3,453.4億美元成長29.4%,「可說是史上最猛的出口數字」,出超652.8億美元,也是歷史之最。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說,從2020年元月武漢封城後,台灣的單月出口從250.7億美元起跳,到12月是330億美元,2021年12月跳升至407.2億美元;台灣的出口從2021年10月出現400億美元的數字後,一直都在400億美元以上,第4季寫下1,224.2億美元的空前紀錄。

世界在改變,台灣產業也得跟上新的變化,讓貿易更加多元化、產業持續創新技術、能源轉型跟上潮流,最重要的是,台灣要培育一流的人才,若台灣能抓住新機會、創造新價值,看來在不遠處,台灣不只贏韓國,還會走出一條新的路!

(本文摘自2022年2月份《台灣銀行家》月刊,撰文:張嘉伶)